系統目錄 > 特別推介 > 資訊天地 > 2007-2008 >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 】



資料整理:LSP



武昌首義
辛亥革命是指一場發生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旨在推翻滿洲人建立的
清朝,恢復「正統中華文明」,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
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口號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夜裡爆發
的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
歷史。

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 革命思潮的發展 】

1890年代,不少人開始主張以暴力革命徹底推翻由滿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
建立類似法國及美國的共和政體。最早期的革命團體亦是在海外成立,當中
由楊衢雲為骨幹的輔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於香港。而孫中山亦於
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組織興中會,為革命籌措經費。二者後來在
1895年1月在香港合併,繼續稱之為興中會,並且於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廣
州發動武裝暴動起義,但並未取得成功。孫、楊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緝,並被
香港當局禁止入境。孫中山於次年在倫敦為清廷所綁架,事件成為國際新聞,
孫亦因而聞名國際。

1900年,中國北部爆發義和團事件。1901年的辛丑條約簽訂後,國內的知
識分子更感受到中國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自甲午戰爭起,中國派往海外
留學的學生大量增加,當中以日本為數最多,1904年時一度達到二萬多人。
革命的思想在留學生中廣為散播,主張革命的學生成立各種團體,發行刊物
鼓吹民主革命。後來不少留學生歸國,成為國內革命組織的骨幹。

1903年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滿清政府劃出部分國土讓兩國交戰而自稱保持
中立,令革命救亡的呼聲更高。各種革命團體亦於此時紛紛在國內出現。最
主要有黃興領導的華興會,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領導的光復會;此外有更多
各式各樣的革命小團體,如江蘇的勵志學會、強國會,四川的公強會,福建
的益聞會、漢族獨立會,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會,廣州的群智社等等。
大致上他們都有相同的目標:謀求推翻滿清、恢復漢人原來的江山;建立類
似美國的共和制國家。當中推翻滿清的訴求著重滿漢之分。

孫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
在8月20日於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並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
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在《民報》(原名《二十世紀之支那》,為華興
會機關刊物,同盟會成立後易名民報)上闡述了這一觀點。同盟會積極宣傳
他們的思想,大力推動群眾的覺醒。

1906年2月,日知會召開成立大會,日知會的前身是基督教武昌美國聖公會
下設的一個閱報室,日知會,注重在學生、新軍和會黨中灌輸新知識和革命
思想。後來日知會成?同盟會湖北分會的機關。

1906年起,陳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後組織成立黃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學團體,
1909年又組織成立南社,通過文學創作傳播新思想。

1907年七月,在東京的部分同盟會會員主張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劉揆一、
焦達峰、張伯祥、孫武等人在東京成立共進會。共進會性質及綱領與同盟會
幾乎相同,但不直接隸屬同盟會。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學社改名為文學社,推舉蔣翊武為社長,詹大悲為文
書部長,劉復基為評議部長。文學社為新軍內青年軍人組織,旨在通過滲透
到新軍中,掌握武裝。

革命英雄

孫中山先生

(1866-1925)











【 革命的準備與武昌起義 】

革命的情況












從1895年至1911年間,興中會以及後來的同盟會先後發動了十次的起義,
而另一革命組織光復會亦發動多次起義。這十多次的起義雖僅曇花一現,
但卻在全中國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終於,在辛亥年間(1911年),滿清政府因強制徵收民營鐵路,引發人民強
烈不滿,最後滿清又採高壓政策壓迫人民妥協,將民眾憤怒的情緒激到了
最高點。

辛亥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
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
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
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1911年9月7日,四川成都發生保路風潮成都血案,激起騷亂。清廷為撲滅保
路風潮,派出渝漢鐵路督辦、欽差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協助四
川清軍鎮壓。

10月9日,共進會領導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
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拘捕劉同等6人,
隨即引渡湖北當局。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士兵熊秉坤情急之下被迫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
一槍,隨後起義士兵推舉,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繳獲步槍兩
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
發動了起義。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
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陸軍第八鎮司
令部。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
火,以火光為標誌。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
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領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
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
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
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
府宣佈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
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武昌首義 @ Youtube


【 革命的意義 】

辛亥革命被稱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
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 中華民
國。在此之前的中國革命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
徹底推翻帝制,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 - 共和制。

當時成功的中國革命黨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
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但這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推動了
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使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具有劃時代的歷
史意義。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自漢代董仲舒以來
的中國思想中,君臣關係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
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
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
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致使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度出現打倒孔孟、
「全盤西化」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
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
(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成為了大批中
國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武昌起義紀念館




【 資料來源及相關連結 】



對革命的反思:

假如沒有辛亥革命,會有新的中國嗎?
  孫中山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紀念館

» 有感而發
» 觀看留言版
最後更新: 09-Oct-2007

資訊科技部 ( 雷兆邦老師 (cwclsp) LSP ) @ 2000 - 2008 . Version 3